• 你的位置:澳门百乐门玩法规则 > 新闻动态 >

  • 原作者被逼到退网?爆红全网、10亿点击的神曲诞生后到底发生了什么?
    发布日期:2025-10-11 22:34    点击次数:91

    如果一首歌在全网爆火,它会为作者带来什么?

    滔天的流量,铺天盖地的曝光,功成名就的敲门砖……还是一场混乱的噩梦?

    《胭脂》就是一首突然爆火的歌。

    你可能不知道《胭脂》,没有听说过这首特别的 Vocaloid 歌曲(俗称「术力口」),但你大概率刷到过「我不是天才吗」这个梗。

    它的出处就是《胭脂》,来源于这首歌最初的两句歌词,原文:

    展开剩余97% え?うそ?私 天才じゃないの? 欸?真的假的?我不应该是天才吗?

    B站@蛋包饭咖喱饭

    「我不是天才吗」这个梗有多火?

    在抖音、小红书,「我不是天才吗」的话题挑战有超十亿的点击,直到今天仍然是平台挑战榜的TOP1。

    你能看到各式各样的翻唱、二创,也能看到把这首歌作为BGM的萌宠视频。

    B站@我王小桃要上一档

    B站@小猪P_

    其中获得数十万点赞的视频比比皆是,不少更是跻身进入百万点赞。

    而在B站,《胭脂》这首歌的流量同样不低。

    原曲从5月1号发布到今天,仅用2个月,B站播放量突破250万次。这个成绩“放在Vocaloid圈,可以说是现象级的。

    那么《胭脂》的爆火,为原作者带来了什么?一场兵荒马乱。

    在歌曲发布的第58天,作者「蛋包饭咖喱饭」在B站动态坦言:自己要暂时退网,作为原作者,他已无法管控《胭脂》爆火后混乱的生态,自己的生活也因此受到影响,他需要一点时间清静。

    音乐的爆火本该是对音乐人的认可,但《胭脂》好像并不是这样,在歌曲发布后的58天里,究竟发生了什么?

    在成为网络模因之前,《胭脂》这首歌就足够特别。

    低多边形建模,以及粗颗粒动画渲染营造出一种半吊子质感,与2000年代的Flash MV颇为相似,充斥着一股互联网怀旧。

    高速电子节奏外加富有戏剧性的旋律,让这首歌从前奏开始就非常抓耳。生涩混音留下的失真鼓点,意外将「破坏」和「失真」融合,让曲子充满Hyperpop的风味。

    点睛之笔,仍是歌词。《胭脂》的歌词带有些许颜色隐喻,比如这一句:

    もっと 紙の上に臙脂が 必要 纸上需要更多胭脂 巨大なパレットみたい 心臓と血管 像巨大颜料盘,心脏和血管

    更多是把颜色与血液联系在一起。冷调叙事与热调音乐形成反差,正负情绪的混剪也算是一种时下热门的荒诞Cute。

    当然,最令人上头的,仍是开头这一句。

    え?うそ?私 天才じゃないの? 欸?真的假的?我不应该是天才吗?

    俏皮的反问,自我吐槽,外加Teto标志性的鼻音,让这句歌词天生具有一种魔力,一种天然的带梗感,也为之后的兵荒马乱埋下了伏笔。

    即使不了解虚拟歌手(重音 Teto 严格来说不属 V 家,而是 UTAU 角色),以一个圈外人的身份看,《胭脂》这首歌被用作短视频BGM其实并不意外。

    节奏感强,情绪鲜明,加之「我不是天才吗?」是非常方便传播的高光片段,可以说它具备成为短视频爆款BGM所有必要要素。

    《胭脂》发布后,很快就在V区收获好评,之后随着播放量的稳步提升获得站内曝光,有更多人注意到了这首特别的歌曲,以此为蓝本的二创很快出现。

    有最普通的翻调、翻唱,有对MV进行修改之后主题填词,也有对高光片段的再演绎……B站的一大优势,就是可以对站内的音乐进行定位,想在 B 站找一首陌生的 BGM 并不麻烦。

    但换到算法不一样的平台,故事就不一样了。

    前面有说到,节奏感强,情绪鲜明,有高光片段的歌曲,很容易在短视频平台爆火,形成类似《学猫叫》《跳楼机》这样的病毒式传播,而《胭脂》也和它们走上了相似的道路。

    略有不同的是,《胭脂》的歌词本身极具话题性,即使不参考任何技法,只看传播最广泛的这一句:

    え?うそ?私 天才じゃないの? 欸?真的假的?我不应该是天才吗?

    会发现其中的戏谑,其实刚好可以成为自我调侃的代餐,所以你能看到短视频平台基本都在围绕这几句做文章。

    此时的传播核心已从分享音乐,转向借歌词表达自我调侃,可以把它当作是一种情感共鸣。从此刻开始《胭脂》的传播,与《胭脂》本身想要表达的内容,已经南辕北辙。

    算法与传播会让越来越多人刷到「我不是天才吗」,即使完全不关注虚拟歌手与ACG内容,也会很自然地被其吸引,继而模仿挑战,表达自嘲,再赢得心理满足。

    这一套很有用,可以发现不少官号都参与了进来。比如「广西文化和旅游厅」用《胭脂》制作的创意宣传视频,也有好几万赞。

    当一个虚拟歌手的歌曲被政府官号用于推广旅游,这本身就说明其热度已渗透进大众视野

    《胭脂》的爆火是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,作品自身的优质与洗脑元素提供了基础,平台推波助澜扩大了声量,受众的情感参与和模仿意愿又进一步催化了传播。

    在ACG音乐不断融入主流网络文化的2025年,《胭脂》踩中了天时地利人和,遂从小众圈层一路跃升为短视频爆火神曲。

    之前有很类似的事,当时被使用的BGM是shino《怪物之歌》feat. 初音未来

    但问题很快出现,在疯狂的传播中,原作的存在感逐渐被稀释。抖音和小红书上出现的「我不是天才吗」挑战潮中,相当一部分视频并未标注音乐出处或原作者。

    许多人在使用这段配乐时,仅仅在视频配文或标签中写上「我不是天才吗」之类的话题标签,并不会找到BGM的出处,进一步注明歌曲名称《胭脂》和作者。

    很多人“玩梗不知梗”,跟风关注挑战本身,对于背景音乐的来源并不关心。他们并不是真的被音乐吸引,而更多是在消费一个“天才梗”,这在短视频平台并不少见。

    对于原作者来说,这种情况更多是无奈。

    原作者「蛋包饭咖喱饭」非常支持二次创作,在发布原曲后他公开了模型和伴奏的下载,就是为了能让喜欢这首歌,喜欢PV里重音形象的人能更方便创作。

    同时他也在抖音上传了这首曲子,比B站晚两天,只因为当时没有火热的“天才梗”,没有给视频打上风靡一时的TAG,他的存在感在这场疯狂的传播中,彻底消弥。

    有不少热心的人会挨家挨户提醒,让二创的人加上曲名以及来源。抖音绝大多数创作者,其实并不避讳原作者,翻拍在短视频平台是个再常见不过的事。

    但这种补救措施在话题巨大流量面前,显得杯水车薪。

    抖音对用户上传音乐的审核机制不透明,很多人使用的其实是平台上某个“二传”的截取的音频,自然也谈不上附带正确的版权信息。

    平台并未主动矫正此类使用,相反还因为审核机制不透明,出现了漏洞。

    有人使用短视频盛传的10秒片段,用 AI 续写其后内容,再次上传平台。不仅将原作的表达彻底抹杀,还将作者取而代之,坐上原作者的位置,开始享受这份曝光。

    即使原作者举报,维权,平台暂时下架音乐,但在短视频编辑器中,这首 AI 改编 BGM 依旧可见。

    到这里,绝大多数人应该都能理解「蛋包饭咖喱饭」选择暂时退网的原因。

    从小众的自娱自乐到一夜爆火,「蛋包饭咖喱饭」并没有做太多的抵触。

    他接受了歌曲被截出10秒高光片段,疯狂传播;接受了自己的表达,自己的身份在传播中被疯狂稀释,他甚至接受了互联网上的张冠李戴,各种非议;直到有人用 AI 篡改作品,想要取代他时,他终于破防,想借平台的之力维护自身权益……

    但这一愿望最终仍未实现。

    「蛋包饭咖喱饭」喜欢的重音テト最初是由爱好者捏造的“假VOCALOID”角色。在2008年被网wy.1cd.iNFO36友自发制作成为UTAU音源,之后由社团运营,模糊了V家与非V家的边界。

    随后,Teto 从 UTAU 民间免费音源一路进化到可商用的专业歌声,引擎升级、专辑发行、甚至站上万人会场的舞台——这一切都靠无数创作者自发填坑、迭代、署名、再分享。

    为了守护一个虚构角色的完整世界观,一群人持续投入了近二十年:有人写歌词、有人调参、有人画立绘,只为让重音テト在更大的舞台唱出更好的歌。

    而《胭脂》在短视频平台的命运,却截然相反。十秒高光被反复截取,署名被一层又一层转传稀释,甚至被 AI 混剪改写后重新上传,原作者的名字几乎蒸发。

    只看到在无数被裁切的循环中,《胭脂》那句「欸?我不应该是天才吗?」也许已经变成了——「欸?我不配有名字吗?」

    清晨起床,你伸了个懒腰,戴上眼镜,准备洗漱开启新的一天。

    走进厕所,淋浴头正在五音不全地唱着歌,旁边是洗漱台在跟肥皂追逐打闹。

    脱了裤子刚想蹲下,马桶开始打着beatbox唱起Rap,歌词态度不是很友好。

    你将这幅画面描述给死党,对方以为你大概是孤寂到精神错乱,一阵恶汗后挂断了电话。

    ”把我当傻子是吧。“”不是,我认真的啊……“

    听着有种平静的疯癫感对吧?

    但在恋爱沙盒模拟游戏《Date Everything!》中,这确实是主角所经历的日常。

    游戏于今年6月发售,虽然还没中文,但国内猴急强吃生肉的玩家不少(主要也是生活化语法比较简单),目前在Steam已经积累了2000+评论,95%好评如潮。

    已经给国内玩家馋哭了

    故事发生在一个两层小屋里——主角在入职当天就因为干不过AI被开了,一人在家中自认孤寡,结果却被一个神秘黑客告知,屋里其实有大把的朋友正在等着与他邂逅。

    相爱&交友——游戏贯穿全篇的主题

    玩家可以跟房屋中超过100个“物件”相识,拌嘴,约会,调情……虽然不至于泰迪似的艹天艹地艹空气,但在精神自由度上确实有那味儿了。

    怎么个做法呢?

    很简单,戴上神秘黑客寄来的眼镜就行。

    打开约会模式,房间里部分物件会变得高亮。

    按空格对他们发射一阵爱心光波,目标就会原地幻化人形,节目效果堪比4h.1cd.iNFO36大型聊斋志异现场。

    比如厕所里的马桶同学,是一位操着法国口音的街头风格Rapper,台词里各种屎尿屁段子横飞,除非通过他的Rap测试,否则见面就会挨骂。

    “现实生活中要跟厕所交朋友,唯一的方法就是通过一场生死rap证明自己!”

    厨房里的垃圾桶,慵懒松弛的胡茬帅哥,平时对一切缺乏耐心,初见会把你当作路边野狗一样赶跑;但当你身上带了垃圾,他又会十分开心地跟你说说话。

    游戏中,类似个性十足的角色充斥着整个小屋,玩家在探索期间,几乎会被源源不断的新鲜感与惊喜所环绕。

    不管是擅长PUA的带货主播吊灯,还是喜欢挂着内衣玩翼装飞行的晾衣架,只要你能找到,都能够通过不断地沟通,抉择,相处,存档读档,直至将他们发展成为约会对象。

    当然相处过程中,每个角色都不是省油的灯,他们拥有各自泾渭分明的喜好,时不时就会给你出些难题。

    像是沙发背后的尘螨小毛球,设定上已经一百来岁了,早对男女之间的甜言蜜语无感。

    所以相比漂亮话,你可能得多花点心思观察她的喜好,去挑出那个最动人心弦的选项。

    虽然兔女郎很诱人吧,但——“我是头发、细菌、土壤、塑料微粒、尘螨,甚至是虫子碎片的集合体”

    还有的只是单纯设定上比较难搞,像是客厅里的猫猫挂钟,变身后不出意外地以时间为信条,做什么事都得提前预约。

    因此哪怕是找他聊天,如果没有按照上一轮对话约好的时间段前去触发,猫猫都会当场炸毛。

    你不在预约名单上!给爷死!

    由于类似设计的存在,玩家在做选择时更需要如履薄冰。如果GAl打多了,一味按照典中典的亚撒西套路去攻略,一旦踩中雷点,几乎是百分百当场BE。

    不过相反的是,这个过程中若是用心了解代入,真诚地与角色交谈,他们也会一步一步地向你敞开心扉,用逐渐深入的故事来予以玩家回报。

    比如台阶奶奶Stella。

    初见一副商业女强人模样,一把年纪了还在跟你显摆自己的创业经历。但如果啥事都顺着她的话说,你会得知实际上她是因为常年孤单被传销组织洗脑,在社区间受尽冷眼,遇到你之前,她精心准备的话术没有一次完整派上过用场。

    二楼卧室里的床。

    看似成熟放荡,却对你用情至深;起初只是抱怨自己经常失眠;直到情节慢慢推进,你才会知道每夜酣睡时,枕边人究竟默默为你付出了多少。

    魔鬼问题——“你会带人来我这么?”

    除此之外,游戏里相当多角色的剧情甚至是相互关联的。

    比如走进洗衣间,你会发现脏衣篓,动不动就会跟朝夕相处的脏衣服吵架。

    每次看上去像是她在歇斯底里,无理取闹,细聊一轮才知道,女孩是为了对方神经大条而吃醋,你要做的,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帮他们解除误会,撮合有情人终成眷属。

    对,游戏里不仅能跟乱七八糟的东西谈恋爱,你甚至还能嗑他们的cp

    而为了支撑如此庞大的角色关系网络。制作团队在内容上投入了高达120万字的文案,11000张手绘原画,4个小时的原创音乐,几乎每个角色都被设计了多分支结局。

    加上公司三位创始人都是配音导演出身,请到了大量一线CV出演,这也使得游戏在人物情绪的塑造上颇具张力,沉浸起来十分享受。

    总的来说,《Date Everything!》是一款有趣且丰富的游戏。

    在空间有限的沙盒中,玩家被赋予了探索寻找的自由,与各种不起眼的事物发生交互。原本只是好奇心驱使,却发现每一个人物都倾注了制作团队饱含诚意的创作,于是不断得到正向激励,忍不住去xr.1cd.iNFO36接着开启下一段故事。

    期间玩家的几乎每个决定,都在激烈地影响着剧情的走向——如果你玩过上半年爆款国单《苏丹的游戏》,应该能够理解这种体验意味着什么。

    不可否认的是,起初玩家们之所以会被这款游戏吸引,大多是冲着设定上的整活气质。就连游戏主创在宣传pv里也在最显眼的位置强调:“这是一个疯狂的游戏。”

    但事实上体验过一段时间会发现,这小小的两层楼,其实更像是一个九龙城寨式的热闹社区。

    形形色色的人们和故事拥挤在一起,彼此连结。各有各的家长里短,小肚鸡肠,底子里却又坚守着温暖善良。

    如果你也喜欢这种真实的烟火气,顺便希望在新鲜与惊喜的循环中乐上一乐,这款《Date Everything!》一定不会让你失望。

    游戏里的明星效应大致分为两类。

    一是像公费追星的小岛秀夫那样,将自己喜欢的明星变成NPC,把他们一锅乱炖全都做到游戏里;

    二是找明星拍广告、唱宣传曲或者变成某个区域的宣传大使。

    这段时间突然多出了很多游戏与女团之间的联动活动。双方毫无关联,就这么莫名其妙地组合在一起了。

    比如没有在《怪物猎人:荒野》里努力的卡普空,突然往《街头霸王6》里加入了人气女团aespa的联动活动,明天就要和大家见面了。

    团里一共四个人,游戏内却只有一套韩蛛俐的联动皮肤,整体是镭射的质感,和她们《Whiplash》MV里的打歌服是同一种风格。

    我有个玩街霸的朋友说,除了穿了鞋差评以外,别的什么都好。

    好巧不巧,同月9号,aespa又在《绝地求生》里重生了。无论是游戏中的舞蹈动作乃至皮肤,又是和《Whiplash》相关的。

    索尼最新的PlayStion宣传广告,找来了BLACKPINK成员LISA拍摄。

    还有前阵子《守望先锋2》和韩国女团Le Sserafim的联动,游戏内不仅上架了合作皮肤,就连主菜单BGM都变成了联动曲目。每次重回游戏主菜单,都会响起“88888888”的魔性旋律,非常洗脑。

    “88888888”

    站在玩家的角度来看,实在找不出这些女团和游戏的关联,合理怀疑制作组里隐藏着K-pop粉丝。

    抛去明星效应,很多游戏都把真人作为宣传的一部分。有的游戏从新建5i.1cd.iNFO36文件夹开始就下足了功夫,在挑选脸模、体模方面一点也不马虎。

    《剑星》连女主体模都有好几个

    不管是游戏本身也好,联动也罢。只要做得够好,谁不愿意说一句:"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"?

    《生化4 重置版》脸模和体模

    模特Roya Athina透露说,自己参与了《生化危机9:安魂曲》的面捕扫描,扮演了游戏里的一位可操作角色。

    这位模特其实没说明这个角色是谁,但有些人误传成她是女主角的脸模了。其实能确定的只有,她不是里昂的脸模。

    微软游戏部门惨遭大裁员

    微软在全国范围内裁员约9000人,游戏部门也深受影响,虽然游戏部门裁员的具体规模没有公布,但《完美黑暗:重启版》的开发商The Initiative已经被关闭。此外,Rare开发十余年的动作冒险游戏《Everwild》也被取消。

    受到这波裁员影响的,还有《上古卷轴OL》开发商ZeniMax Online Studios、《糖果粉碎传奇》开发商King,以及《使命召唤》的开发商Raven Software。

    怪物马戏团点评:虽然9000人看似不到微软总员工数的4%,但微软今年已经不止是一次裁员了,就在5月,他们才裁掉了5000人。

    不过《完美黑暗:重启版》死得也不冤,因为根据Kotaku的爆料,这游戏之前的“实机演示”预告片竟然是假的,而且爆料用词是“基本都是伪造的”,看来非常严重。也难怪别的工xz.1cd.iNFO36作室都是裁员,他们是关闭。我也是真的受不了这些越来越多的,看上去像是实机演示,其实全是CG的假实机预告片了。

    小岛秀夫的《OD》要换发行商了?

    刚说了微软大裁员的事,接下来就是另一个也许不靠谱的传闻:小岛秀夫的恐怖游戏新作《OD》,和微软的发行合作可能已经破裂了,所以小岛秀夫正在寻找新的发行合作方。

    怪物马戏团点评:这传闻就是最近海外论坛里,又一个不知真假的说法。之所以把这放出来,是因为里面有些有意思的东西。首先,我们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听到这游戏的消息了,虽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小岛秀夫在忙着宣传《死亡搁浅2》,但还是让人觉得太沉默。

    更有意思的是游戏的性质,《OD》被泄露过一小段录像,如果为真,看着就像是个普通恐怖游戏。但实际上这个项目最初立项时,是非常先锋神秘的,它原本应该起源于谷歌的某种云技术,拿给小岛秀夫自由发挥,但后来谷歌退出合作了,也放弃了做大型游戏的计划。

    再后来,微软开始大肆宣传它的各种云技术,《OD》也跑到了微软笔下。那时微软给《OD》的云技术支持人员,是微软Xbox云游戏计划的负责人Kim Swift,她曾经是《传送门》和《求生之路》的设计师,有趣的是,在《OD》的孵化阶段,她正在谷歌的游戏部门Google Stadia工作。

    换句话说,《OD》和微软的合作,不是简单的传统制作与发行的关系,其中应该还有一层云技术的合作问题。

    所以《OD》到底是个什么游戏,为什么会和云技术关系这么大呢?在19年,小岛秀夫曾发推说,自己正在重新审视恐怖游戏的可能性,估计他脑袋里的想法,就和《OD》的云技术运用息息相关吧。

    《第一后裔》发布2B联动预告

    《第一后裔》发布了《尼尔:机械纪元》的联动宣传片,2B和A2将以“皮肤”的形式加入《第一后裔》,联动预计在8月7日开启。

    怪物马戏团点评:《第一后裔》是典型的,证明了多数韩国游戏真的好看不好玩的游戏。这游戏一个劲学《Warframe》和《命运2》,但因为初期太抠搜,导致你完全刷不爽,后期内容又少,各种换皮模式与BOSS,还一个劲乱调数值,导致玩家数量严重下滑。

    所以建议谨慎因为这联动入坑,《尼尔:机械纪元》也是基本给钱就联动,除了SE自家旗下的游戏,联动放权少得要死,差不多全是空壳角色或皮肤。

    尼尔将不再参与真人版《最后生还者》创作

    顽皮狗工作室发公告称,尼尔·德鲁克曼今后将不再参与HBO真人版《最后生还者》的创作。

    怪物马戏团点评:第二季后期的口碑崩得挺严重的,其实剧集把一些细节合理化了,制作精良,很多演员也表演出色,但这底子就很难救。再加上小熊女第二季的表演被狂喷,这剧感觉已经快要能和《猎魔人:第四季》坐一桌了。

    然后,尼尔将全身心投入到《星际:异端先知》的制作中,嗯。

    动画推荐

    上周赶着尾巴去电影院看了《哆啦A梦:大雄的绘世界物语》,因为听说是近10年最好的哆啦A梦剧场版,果然做得很不错,推荐给童心未泯的哆啦A梦粉丝。

    电影大致说的是,大雄一行人无意间进入了一幅画中的世界,发现了一个被历史遗忘的王国,并遇到了一系列谜团。

    这部剧场版口碑之所以好,首先是因为没像之前几部作品那样过度卖萌+说教式抒情+过于子供向。其次,电影的剧本很出色,悬念埋得很好,各种伏笔都在电影后期揭晓,而且很多线索,最后都巧妙地一环接一环扣在了一起。

    此外,角色也没有ooc的问题,出现的道具完全基于哆啦A梦的原版世界观,这次甚至没有封哆啦A梦的口袋。所有这些结合,让电影有种藤子不二雄时期老剧场版的质感。

    电影的女导演寺本幸代,是个非常厉害的人,她掌舵的哆啦A梦长篇,口碑都很出色,不论翻拍还是原创。这部《绘世界物语》是这个十年最好的原创剧场版,上部《哆啦A梦:大雄的秘密道具博物馆》,是上个十年最好的原创剧场版,干脆以后都让她来拍得了。

    发布于:安徽省